不忘“地勘”初心 牢记“找矿”使命
发布时间:
2021-12-14
浏览量:
——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勘查项目侧记
2021年9月15日,随着最后一名项目部成员顺利抵达广州白云机场,标志着项目部全体成员安全归国。自2020年9月24日首批项目部成员赴几开始,西芒杜地质勘查项目,在短短的一年的时间内,先后投入6批次,最多61名为国担当的勇士,在新冠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地形条件差、疟疾伤寒等地方流行病横行、新冠疫情肆虐等诸多困难,顺利完成了这一超大型铁矿的勘查工作,展现了华勘人勇于创新、追求卓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地质人的初心——地质“三光荣”精神,彰显了地质人的使命——保障国家战略资源,打出了华勘品牌——地质勘查“国家队”。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深谷密林不足惧 高山峭壁显豪情
几内亚,位于西非的一个小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即使在非洲,也可以说是最脏乱差的几个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疟疾、伤寒、埃博拉的高发区,我们这次工作就在远离城市的几内亚西南腹地西芒杜山区。矿区南北长约55km,宽约5~10km。中间是狭长陡峭的西芒杜主山脉,两侧山坡较陡,一般500m左右的距离就会有300-400m的高差,坡度一般都在20~35°,部分地段坡度达50°以上,陡坎、峭壁随处可见,陡坡上风化碎屑物多,极易滑落。而在山谷内又多是杂草、林木发育,隐藏着不少毒蛇。
西芒杜矿区主山脉
野外工作的时候,项目人员既要克服坡陡路远、高温酷热的情况,又要做好防蛇防毒虫的准备,才能开展技术工作。而像地质填图、勘查线剖面测量这样的工作需要按直线行进,直接横穿西芒杜山,每天来回穿行5-10km、反复爬坡过坎更是家常便饭,不少队员戏称自己为“攀岩地质工作者”。
胡金才老先生,以60多岁的年龄,不惧疾病、疫情,毅然参与到项目现场工作中,也是野外跑的最多的技术人员之一。在测制地质剖面的时候,胡金才同志亲自上山指导工作,给大家统一地质认识。但毕竟年龄大,再加上山高坡陡、天气闷热,老先生体力消耗太多,在工作到半山坡的时候,一时脚滑,滚落到10余米远了一处树丛处才停下,手、额头、后背、肋部多处擦伤。但是老先生仅仅休息了几天,不等擦伤处完全恢复,便又开始了每天上山的生活。大家都劝他多休息,先把伤养好,可老先生却说:“待不住啊,不上山看看,总是不放心!”
近一年的野外工作中,不少技术人员因坡陡摔倒,部分技术人员因持续工作膝盖、腰肌受损,但大家从未叫苦叫累,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如何高质量的完成项目工作,不负国家和单位重托!
轻伤从不下火线 “带病作业”不停歇
刚到现场的时候,基地只有几个集装箱作为住宿、办工、吃饭的地方。那些日子里,几乎每天都有人因为疟疾、伤寒而吃药、挂吊瓶。但项目开始的时候又是最忙的时候,每位队员的任务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耽误了,后续所有的工作就都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队员们没有退缩,充分发扬华勘人、地质人、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挂着吊瓶整理资料制图、挂完吊瓶去现场编录成了矿区最靓丽最感人的风景线。
记忆中最感动的一幕是梁慧斌同志趴在几个凳子摆成的简易床上作钻孔数据库的场景。当时梁慧斌由于长时间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下工作长了一个大的脓包,因为影响到正常生活,做了个小手术切掉了。正常来说,虽然手术不大,但术后坐不下、走不了,应该卧床休息才对。但是项目后续工作怎么安排,还得对数据库进行详细研究之后才能进行,他的工作不能停。于是就出现的那感人的一幕——趴在椅子上用电脑办公!
轻伤不下火线 带病坚持工作
这样的场景不只出现在他的身上,也不是只出现过一次两次。在矿区,伤寒加疟疾并发的时候,一打吊瓶就是半个月,而且每天都在5个小时以上,可即使是这样的条件,队员们的工作也一点没有耽误,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所有工作。在华勘人这种工作态度的影响下,西芒杜铁矿所有参建单位也慢慢被同化,干劲更大、效率更高,有效推动了项目进度,确保了项目最终的顺利完工。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而谱写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普普通通的地质人,这些人中,有孩子出生不足2月嗷嗷待哺的,有定好婚期临时推后的,有正在处对象谈论婚期的,有孩子上学无人照顾的,有在刚果(金)、卢旺达等国已经持续工作了13个月刚回国不足1月的,有老人生病需要在家照顾的,有的马上面临退休……他们毫不迟疑,闻令而动,毅然前行!
百转千回终回国 加班加点交报告
在项目组全员计划归国之际,印度新冠变异毒株“德尔塔”在全球蔓延,回国航班陆续出现熔断。为保障全部人员安全回国以及 8月底按时提交报告,局领导与赢联盟高层多次举行双方会谈,在首选包机回国方案搁浅后,又积极联系埃塞俄比亚航空、法国航空、阿联酋航空、土耳其航空、德国航空等各大国际航空公司,多方渠道购买回国机票。历时近三个月,分8批次,有的单批次最多遭航班熔断影响6次之多,期间个人因签证问题滞留迪拜机场24天,历经千难万险,最终项目组全员安全回国。
回国前在矿区合影
报告编制组即刻建立了报告编制总指挥、技术决策质量检查组及各主要章节负责人的编制体系,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国内外成员协同推进。回国人员面临的天津14+7天隔离政策,隔离期间加班加点,解除隔离后又开启了连轴转模式。直至8月30日,历时两个多月,报告编制组人员未休一个周末,克服了分析结果报出滞后及业主方中途更改圈矿指标等诸多不利因素,按时保质完成了勘查报告送审稿。
疫情面前,始终秉承“生命至上”,在确保人员安全健康前提下高效有序推进地质勘查工作,践行了地质人的初心——地质“三光荣”精神,彰显了地质人的使命——保障国家战略资源,打出了华勘品牌——地质勘查“国家队”。
我们经常在想,为什么大家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下还能坚持着完成工作,难倒我们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吗?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叫过苦?为什么所有人都能一直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那一定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共产党人发扬传统、冲锋在前的“拼搏精神”,是地质人不畏困难险阻、用实际行动彰显的“三光荣精神”,是华勘人心怀祖国、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毅然逆行非洲的“奉献精神”,是西芒杜项目全体成员用血和汗谱写的“几内亚精神”!
这种精神,体现在积极乐观的工作生活态度上。疾病、疫情不但没有成为工作的拦路虎,反而成了队员们茶余饭后谈笑的话题,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态度充斥着整个项目组。
这种精神,体现在不畏艰难的野外工作中。高山峭壁变成了队员们的拍照圣地,深谷密林变成了队员们躲避酷热的避暑圣地,甚至连冰冷的雨水,都变成了队员们淋雨回来之后互相调笑的“作案工具”。
这种精神,体现在尽职尽责的高尚品德上。西芒杜铁矿区的山顶、陡壁、陡坎、深谷,到处都有队员留下的观察标记,每一个标记都是华勘地质人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都是华勘地质人为国家、为单位、为业主负责任态度的真实写照!
作为地质人,作为华勘人,几内亚项目组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忘“地勘”初心、牢记“找矿”使命,也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继续奋斗,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顺利完成后期土壤及作物采集
2023-09-21
2023-09-21
2023-08-23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所属事业单位 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拟聘用人员公示
2023-08-21